默认冷灰
24号文字
方正启体

秦史通俗演义 正文 第61回舌战群儒城门徙木颁垦草令国力大增

作者:老边 分类:历史 更新时间:2016-05-16 12:30:51直达底部

 

高速文字首发 本站域名 www.xuanyge.info 手机同步阅读请访问 wap.xuanyge.info


随机推荐:全家炮灰读我心,沉迷在线崩剧情 剧透红楼,黛玉心态崩了 外科医生的谍战生涯 混在后宫的前朝余孽 全家偷听我心声杀疯了,我负责吃奶 假太监:我靠旷世奇功护国 监控大唐 百年争战 

    第六十一回舌战群儒城门徙木

    颁垦草令国力大增

    话说秦国的文武群臣,见秦孝公一连三日不上朝,不知出了何事。这日,秦孝公突然升殿,群臣皆集聚于大殿之上,只见秦孝公说:“诸位爱卿,寡人有一事不明欲请教之。当今天下诸侯纷争,七强并立,而秦国最弱,何耶?”群臣闻听纷纷私语,皆不知该如何回答。

    秦孝公见群臣议论纷纷,没有确切的回答,便制止群臣的议论说:“诸位爱卿不言,寡人知也。中原诸国之所以国富兵强,皆因实行新法所致矣。昔寡人意欲变法,只是无人可助之。今寡人得一天下奇才,助寡人变法,行富国强兵之道也。”然后,将公孙鞅请出,介绍给大家。群臣看到公孙鞅,无人相识,亦未听说过此人。仔细观之,虽然是相貌堂堂,仪表人才,可是毕竟太年轻,皆不屑一顾。

    秦孝公接着又说:“寡人与公孙先生叙谈三个昼夜,顿开茅塞,若行富国强兵之道,唯有破除旧制,建立新法,以宣扬国君之威德,教化万民,大兴农战哉。不知诸位爱卿以为如何?”这时,站在台阶上的公孙鞅唯恐一些反对变法的大臣出面阻挠,动摇秦孝公变法的决心,便首先说:“主公,臣曾听说过这样一句话:‘怀疑自己行为之人,是不可能成功的;怀疑自己事业之人,亦不可能成功。’因而,请主公不可犹豫,尽快下定决心实行新法,无须顾虑天下人之议论、批评也。臣还闻知:‘行事高明之人,往往会遭到一般人之讥笑;有独特见解的人,开始时总要受到一些人的反对和诽谤。’俗语说:‘愚笨之人,在事情办成之后还不明白;而聪明之人,在事情发生前,就能有所察觉。’因此,不能与那些愚笨之人商议事业的开始,只能让他们享受事业成功之后的果实。所以,只要能使国家富强,就不要效法旧制;只要对庶民百姓有利,就不必沿用旧礼。请主公对变法之事勿再犹豫矣。”

    大夫甘龙听罢公孙鞅之言,心中非常不乐,便接过来话语说:“臣以为,公孙先生所言非也!臣曾听说过:‘圣人不改变习俗,以教化人民;智者不改变旧制,方能治理好国家。’依照人民的习俗来教化人民,可以不劳而成;按旧制治理国家,各级官吏皆熟知,万民亦会安定。若改变万民熟知之礼法,不遵循秦之先贤传之古制,天下人皆会议论,主公忘其先祖也。因而,古制、礼法不可废也。望主公三思而行之。”

    公孙鞅听罢驳斥甘龙说:“大夫之言差矣,此乃世俗偏见也。一般人只知安心于旧俗;读死书之儒者,局限于一孔之见,这两种人固然跳不出古制的约束也。若使此等人士治理国家,只能按常规、旧制,循规蹈矩,何以谈富国强兵乎?因而,不能与此等人商讨变法、改革之大事矣。夏、商、周三代,可以用不同之礼制而王之,统一天下;春秋之五霸,亦用不同之法度而称霸于世,号令诸侯也。所以,智者是依据形势之变化而制定法令;愚者只能受旧制、礼法之制约,不思进取,故不变也。因此,请主公不要听信那些因循守旧之语矣。”甘龙被公孙鞅驳斥的面红耳赤,哑口无言,只好怏怏而退。

    这时,在甘龙身旁的大夫杜摯见此,非常生气,觉得公孙鞅过于年轻狂妄,竟敢鼓动秦孝公更改旧制、礼法,此乃大逆不道之举也,岂能不阻之?便上前说:“臣以为,当今秦国乃七强之列,不可言为弱;领地之阔,不可言小。若守古制、礼法,可国安民定,以观天下也。臣曾听说:‘利益不到百倍,不可变更法度;功效不过十倍不可改换器用。’臣还听说:‘效法古代不会有过失,遵循旧礼就不会出现差错。’因而,望主公深思熟虑而行之,万不可轻信狂妄小人之佞言也。”

    公孙鞅听罢杜摯所言便又驳斥说:“大夫所言差矣。何为古代?何谓效法古代无过失乎?世人皆知,前世各代皆为古也。而各代所行之礼教、法度皆不同也,当效法何代为最佳乎?昔各代帝王所施行之法令,并非是丝毫不差的相互承袭。伏羲、神农治理万民之法,是教化;黄帝、尧、舜治理万民之法,虽然开始使用刑罚,但不牵连旁人;后来到了周代文、武二王时,又依据当时之情况制定了礼教。这就是说,历代各礼法皆是因时因势而定之,方能各得其宜也,并非是一成不变矣。其实,各种兵器、铠甲、装备等器物之变化,亦是为战时使用需要而变化。所以说,治理国家之方法未有一成不变之理,只要对国家有利,就不必效法古代。商汤、周武皆未效法古代,同样称王,国家昌盛;夏桀、殷纣并没有改变旧制、礼法,亦同样身败国亡。由此可知,反古未必错,循古未必对也。望主公变法之心勿便哉!”

    杜摯被公孙鞅一席话驳斥得哑口无言。其他一些反对变法之人,见甘龙、杜絷如此能言善辩之人,皆被驳斥的无言以对,皆不敢再言。秦孝公见群臣皆不言之,便说:“公孙先生所言正和寡人心意也。寡人亦曾听说:‘居于穷乡僻壤,或居于偏僻小巷之人,往往容易少见多怪;学识浅薄,或见识不广之学究,常常进行无益之争论。愚蠢之人感到高兴之事,正是聪明之人认为可悲之事;狂妄之人感到快乐之事,正是贤能之人所忧伤之事也。’因此,寡人决心不管什么人反对变法之事,寡人亦决心施行变法。望众位爱卿全力支持寡人之变法焉。”这时,文武群臣闻听秦孝公决心变法,皆不再言。

    秦孝公又对群臣说:“寡人欲在秦推行新法,所依之人,乃公孙先生也。因而,以公孙先生之才当委以重任,寡人欲拜公孙先生为左庶长如何?”群臣之中有一些对公孙鞅之才,很是敬佩,但是反对的人数也不算少,只是惧秦孝公之威,不敢公开反对罢了。而公孙鞅见此却推辞说:“主公,此举不可也。臣初到秦国,尚无尺寸之功,何以敢居左庶长之高位乎?”秦孝公却说:“先生不必推辞,以先生之才足以胜任矣。”公孙鞅连忙解释说:“非臣有意推辞也。臣与主公有约定在先:无论何人,非立大功者,不可身居高位也。今新法未行,臣无尺寸之功,故不可身居高位矣。”

    秦孝公与群臣闻听公孙鞅之言,皆敬佩之,能以自身而实践言行,确实难得也。秦孝公仍然坚持说:“若行新法,先生若无职权何以行乎?”公孙鞅又解释说:“主公勿虑也。只要主公行新法之心不变,臣可以客卿之名而助之。待新法推行,收到功效,臣立功之后,方能居此高位矣。”秦孝公闻听所言有理,便点头应允。

    公孙鞅奉秦孝公之命制定新法,亦非轻易之举,首先要了解秦之旧法,然后再前往秦国各地考察,了解秦国万民之状况。公孙鞅经过了近二年的调查研究,根据秦国的实际情况制订出了一套新法,然后呈与秦孝公。秦孝公将新法捧在手中,细细读之,心中甚是欢喜,对公孙鞅说:“秦有此新法必兴也。”公孙鞅却说:“主公勿喜也。臣曾言之,制新法易,行新法难矣。”秦孝公听罢说:“爱卿所言甚是也。依爱卿之意新法当何以行之?”公孙鞅回答说:“历代以来,政令乃上出,而庶民百姓皆不知也,然而,有些虽知之,但多不能行也。此乃无信于民所致矣。今若行新法,首要者,取信于民也。”秦孝公问:“依爱卿之意,何以取信于民乎?”公孙鞅便将如何取信于民的办法细述一番。秦孝公闻听非常满意,便说:“若如此,当速行之。”

    第二日清晨,公孙鞅带领几十名兵士,扛着一根高三丈的木杆,来到栎阳城南门,将其立于城外。只见木杆之上挂着一块告示牌,上面写道:“能将此木杆徙至北门者,赏予十金。”过往南门的行人见此非常好奇,皆驻足观看。过了一段时间,围观的人越来越多,大家皆议论纷纷。

    这时,一人说:“此木杆并非沉重不可徙,何以重赏十金乎?此乃不可能也。”另一人亦说:“此十金重赏唾手可得也,何以能如此轻取乎?”一人又说:“如此轻巧之事,必难行之,祸兮,福兮难测也。”围观的人虽多,但皆用怀疑之目光观之,无一人上前徙木。看守木杆的官吏及兵士只守在那里,亦不解释。

    直到中午之时,围观的人越来越少,木杆仍然是直立于栎阳城南门之外,无人徙之。看守木杆官吏无奈,便回报于公孙鞅。公孙鞅闻听心中暗想:“庶民百姓皆围观而不敢徙之,必是对木牌之告示不信任。此乃历代秦君不能取信于民之故也。俗语言:‘重赏之下必有勇夫。’若再加些赏金,不怕无人徙之。”于是,公孙鞅与那官吏一同来到栎阳南门外,将告示牌上的赏金,由十金改为五十金。

    消息很快在栎阳城传开,人们纷纷前来围观。一些人在下面悄悄议论说:“十金已多矣,又何故改为五十金,岂不更多乎?”公孙鞅看着人们那惊疑不定的眼神,解释说:“此木牌之告示,勿疑之。此告示,如同日后秦君所颁布之政令,皆言出必信。若以五十金而取信于民,非重也。”这时,从人群之中走出一名粗壮汉子说:“秦之法律素来无重赏,今日忽出此告示,其中必有奥妙也。吾虽无意获得五十金重赏,但若能获一些薄赏足矣。”说罢上前将那木杆扛起,毫不费力,很快就来到了栎阳城的北门。围观的人们皆以好奇之心,跟随那壮汉同至北门。公孙鞅见此非常高兴,便与官吏及兵士亦随之来到北门,命人取出五十金当众赏给了那位壮汉,并夸奖说:“真乃好汉也,日后必为秦君所用矣。”然后,又对众人说:“从今以后,秦君所颁布政令,必明示之,言必信,行必果,望勿再疑哉!”众人听罢皆点头称赞之,对那位壮汉的大胆行为亦是敬佩,而对于自己未敢上前徙木,错过了发财的机会,亦有些懊悔。

    “城门徙木”之事,很快在秦国传开,人们皆议论之,“当今秦君之政令,果然是言必信,行必果,以‘城门徙木’之事可见之。”秦孝公闻知非常高兴,便召公孙鞅商议颁布新法之事。公孙鞅却不急于颁布,解释说:“主公勿急也。政令乃大事,不能有丝毫差错。一旦颁布,便不能轻易更改。容臣再斟酌数日,再奏明主公矣。”秦孝公见公孙鞅如此谨慎,知事关重大,便说:“爱卿所言甚是。寡人唯爱卿之命而听之。”

    数月之后,公孙鞅将新法修改后呈于秦孝公。秦孝公看罢觉得各项法规非常得当,便急欲颁布之。公孙鞅却说:“新法甚繁,臣民恐一时难以接受,当先颁布与庶民百姓最为相关的《垦草令》也。”秦孝公闻听甚觉有理。由此经过了两年多的酝酿和准备,于秦孝公三年(前356年)在秦国颁布了《垦草令》,秦民闻知皆前往栎阳城南门观之。只见《垦草令》中写道:

    “无宿治,则邪官不及为私利于民。而百官之情不相稽,则农有余日;邪官不及为私利于民,则农不败。农不败而有余日,则草必垦矣。

    訾粟而税,则上壹,而民平。上壹,则信;信,则臣不敢为邪。民平,则慎;慎,则难变。上信而官不敢为邪,民慎而难变,则下不非上,中不苦官。下不非上,中不苦官,则壮民疾农不变。壮民疾农不变,则少民学之不休。少民学之不休,则草必垦矣。

    无以外权爵任与官,则民不贵学问,又不贱农。民不贵学,则愚;愚,则无外交;无外交,则国安不殆。民不贱农,则勉农而不偷。国家不殆,勉农而不偷,则草必垦矣。

    禄厚而税多,食口众者,败农者也。则以其食口之数贱而重使之,则辟淫游惰之民无所于食。民无所于食,则必农;农,则草必垦矣。

    使商无得籴,农无得粜。农无得粜,则窳惰之农勉疾。商不得籴,则多岁不加乐。多岁不加乐,则饥岁无裕利。无裕利,则商怯;商怯,则欲农。窳惰之农勉疾,商欲农,则草必垦矣。

    声服无通于百县,则民行作不顾,休居不听。休居不听,则气不淫。行作不顾,则意必壹。意壹而气不淫,则草必垦矣。

    无得取庸则大夫家长不建缮,爱子不惰食,惰民不窳,而庸民无所于食,是必农。大夫家长不建缮,则农事不伤。爱子、惰民不窳,则故田不荒。农事不伤,农民益农,则草必垦矣。

    废逆旅,则奸伪、躁心、私交、疑农之民不行,逆旅之民无所于食,则必农。农,则草必垦矣。壹山泽,则恶农、慢惰、倍欲之民无所于食。无所于食,则必农。农,则草必垦矣。

    贵酒肉之价,重其租,令十倍其朴,然则商贾少,农不能喜酣奭,大臣不为荒饱。商贾少,则上不费粟。民不能喜酣奭,则农不慢。大臣不荒,则国事不稽,主无过举。上不费粟,民不慢农,则草必垦矣。

    重刑而连其罪,则褊急之民不斗,很刚之民不讼,怠惰之民不游,费资之民不作,巧谀、恶心之民无变也。五民者不生于境内,则草必垦矣。

    使民无得擅徙,则诛愚。乱农农民无所于食,而必农。愚心、躁欲之民壹意,则农民必静。农静、诛愚,则草必垦矣。均出余子之使令,以世使之,又高其解舍,令有甬官食,概。不可以辟役,而大官未可必得也,则余子不游事人,则必农。农,则草必垦矣。

    国之大臣诸大夫,博闻、辨慧、游居之事,皆无得为,无得居游于百县,则农民无所闻变见方。农民无所闻变见方则知农无从离其故事,而愚农不知,不好学问。愚农不知,不好学问,则务疾农。知农不离其故事,则草必垦矣。

    令军市无有女子。而命其商,令人自给甲兵,使视军兴;又使军市无得私输粮者。则奸谋无所于伏,盗输粮者不私稽,轻惰之民不游军市。盗粮者无所售,送粮者不私,轻惰之民不游军市,则农民不淫,国粟不劳,则草必垦矣。

    百县之治一形,则从迂者不敢更其制,过而废者不能匿其举。过举不匿,则官无邪人。迂者不饰,代者不更,则官属少而民不劳。官无邪,则民不敖;民不敖,则业不败。官属少,征不烦。民不劳,则农多日。农多日,征不烦,业不败,则草必垦矣。

    重关市之赋,则农恶商,商有疑惰之心。农恶商,商疑惰,则草必垦矣。

    以商之口数使商,令之厮、舆、徒、重者必当名,则农逸而商劳。农逸,则良田

    不荒;商劳,则去来赍送之礼无通于百县。则农民不饥,行不饰。农民不饥,行

    不饰,则公作必疾,而私作不荒,则农事必胜。农事必胜,则草必垦矣。

    令送粮无取僦,无得反庸,车牛舆重设必当名。然则往速来疾,则业不败农。业不败农,则草必垦矣。

    无得为罪人请于吏而饷食之,则奸民无主。奸民无主,则为奸不勉。为奸不勉,则奸民无朴。奸民无朴,则农民不败。农民不败,则草必垦矣。“

    秦民看罢《垦草令》后,多数人是拍手称快,特别是重农抑商对庶民百姓十分有利。《垦草令》很快在秦国的各地施行,使秦国的农耕得到了迅速的发展,国势日渐强盛。

    自从公孙鞅弃魏奔秦之后,当魏惠侯得知公孙鞅受到了秦孝公的重用,并准备在秦国推行新法,心中也有些懊悔,于是,启用大夫白圭为相国。

    这位白圭在历史上也是一位非常有影响的人物。白圭乃东周洛阳人,名丹,字圭,有“商祖”之誉,是中国古代经商的代表人物,还善于修筑堤坝,兴修水利。《汉书》中说,他是经营贸易发展生产的鼻祖。白圭经商速战速决,不失战机。他把经商理论概括为四个字:“智、勇、仁、强”。他还把自己的经营原则总结为八个字:“人弃我取,人取我与。”白圭的这些经商理论,为后世商人效法和借鉴。中国古代商人把他奉为祖师爷,宋景德四年(1007年),宋真宗封其为商圣。他的理财思想就是对现代人也有指导意义。

    周显王八年(前361年),魏惠侯为了躲避秦、韩、赵三国对都城安邑的威胁,决定将都城由安邑(今山西夏县西北)迁都于大梁(今河南开封西北)。周显王九年(前360年)),魏惠侯有命相国白圭在大梁主持兴修水利,修筑黄河大堤,以防水患,开凿运河,沟通黄河于圃田湖(今河南中牟县西)。周显王十一年(前358年),魏惠侯为了加强对秦国的防御,命将军龙贾在河西修筑长城(今陕西东部的西洛水东岸,南北向,南起华山以西,北至洛川以北)。

    秦孝公四年(前358年),秦孝公为了给公孙鞅立功的机会,开始对外用兵,便选择了三晋之中相对力量比较薄弱的韩国为攻击对象。于是,命公孙鞅为大将军,公子少官为副将,率秦军五万兴师伐韩,与韩军战于西山(今河南西熊耳山,卢氏县一带)大败韩军。

    韩昭侯自从即位以来,一直不敢对外征战,此次秦、韩西山之战,韩军大败,没想到给韩国带来了更大的灾难。宋桓侯见有机可乘,便于周显王十二年(前357年)也兴师伐韩,攻取了韩国的黄池(今河南封丘县南)。魏惠侯也趁火打劫,兴师伐韩,攻取了朱邑,又围攻宅阳(今河南荥阳市一带),韩昭侯无奈只好与魏惠侯在巫沙会盟,魏才撤兵解围。

    自从《垦草令》颁布之后,经过几年的推行,使秦国的国力大增,秦孝公心中欢喜,决定将公孙鞅制定的新法全面推行,并于秦孝公六年(前356年)任命公孙鞅为左庶长,开始全面实施变法。

    欲知公孙鞅此次又颁布何法,且听下回分解。

    ;
高速文字首发 本站域名 www.xuanyge.info 手机同步阅读请访问 wap.xuanyge.info