默认冷灰
24号文字
方正启体

不死贱男 第二十三集:郑和下西洋 562话:南洋贸易

作者:雲中龍 分类:玄幻 更新时间:2019-01-30 00:35:30直达底部

 

高速文字首发 本站域名 www.xuanyge.info 手机同步阅读请访问 wap.xuanyge.info


随机推荐:妖武乱世,我技能威力无限叠加 重生之大道无术 死刑时,我自曝盗掘皇陵拖延时间 横推名门正派,我的修为无限暴涨 武将召唤,谁说我大夏无猛将? 修行从天降神女开始 深渊入侵?身为魔修的我笑了 诡秘:幸运儿 

    如果说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找建文帝,那是不合乎事实的;但也不能说完全没有这方面的动机。因为当时的怀疑不能解决,透过他出去访问,让他注意这个问题是可能的。

    那么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到底是什么呢?是国内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。元末经过二十年的战争,经济上受到了很大的破坏,但是经过洪武时期采取的恢复生产、发展生产的措施以后,人口增加了,耕地面积扩大了,粮食、棉花、油料的产量都提高了,人民的生活有了改善,政府的财政税收比以前多了。

    随之而来,对国外物资的需要也增加了,这种对国外物资需要的增加主要在两个方面,一方面是人民日常生活所需要的物资,主要是香料、染料。香料主要是用在饮食方面作调料,就是把菜做得更好一些,或者使某种菜能收藏得更久。

    像胡椒就是人民所需要的东西,胡椒从哪里来的呢?是从印度来的,一直到现在还是如此。还有其他许多香料也大多是从南洋各岛来的,在南洋有个香料岛,专门出产香料。另一种是染料,为什么对染料的需要这样迫切呢?

    明朝以前,常用的染料都是草木染料,譬如蓝色是草蓝,或者是矿物染料。这样的染料一方面价钱贵,另方面又容易褪色,进口染料就可以解决这些问题。朝鲜族喜欢穿白衣服,中国有些人也喜欢穿白衣服,为什么?原因很简单,因为买不起染料。

    封建社会里,皇帝穿黄衣服,最高级的官穿红衣服,再下一级的官穿紫衣服、穿蓝衣服,最下等的穿绿衣服。为什么用衣服的颜色来区别呢?也很简单,染料贵。老百姓买不起染料,只好穿白衣服,所以古人说的白衣、白丁,指的是平民。

    这些封建礼节都是由物质基础决定的,因此就有向国外去寻找染料的要求。这是一类,是人民的日常生活所需要的。另外一类是毫无意义的消费品,主要是珠宝,是专门供贵族社会特别是宫廷里享受的。

    有一种宝石叫猫儿眼,还有一种叫祖母绿,过去谁也不知道是什么样子,只知道是宝石。在万历皇帝的定陵里发现了这两种东西,这些东西都是从外国买来的。除了珠宝以外,还有一些珍禽异兽,当时的人把一种兽叫作忘记麒麟,实际上就是长颈鹿。

    与对外物资需要增加的同时,由于国内经济的发展,一些可供出口的物资,如绸缎、瓷器、铁器的产量也增加了。除了经济上的条件以外,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条件,就是当时中国对外的航海通商已有悠久的历史。

    从秦朝开始,经过唐朝、南宋到元朝,在这个漫长的时期内,政府的商船队、私人的商船队不断的出去,有些私人商船队发了财。到了明朝,由于长期的积累,已经具备了丰富的航海知识和有经验的航海人员。有了这些条件,就出现了明成祖以郑和为首的七次下西洋的事迹。

    郑和出去坐的船叫作宝船,政府专门设立了制造宝船的机构。这种船有多大呢?大船长四十丈,宽十八丈;中船长三十七丈,宽十五丈,当时在全世界再没有比这更大的船了。

    一条船可以载多少人呢?根据第一次派出的人数来计算,平均每条船可以坐四百五十人。每次出去多少人呢?有人数最多的军队,此外还有水手、翻译、会计、修船工人、医生等,平均每次出去二万七、八千人。这样的规模是了不起的,后来的哥伦布、麦哲伦航海每次不过三、四只船,一百多人,是不能和这相比的。

    谁来带领这么多人的航海队呢?明朝政府选择了郑和,因为郑和很勇敢,很有能力。

    他们第一次出去坐了六十二艘大船,带了很多军队。这里发生了这样的问题,他们既然是到外国去通商、去访问,为什么要带这么多的军队?这是因为当时从中国去南洋群岛的航线上有海盗,这些海盗不但抢劫中国商船,而且别的国家到中国这里来作买卖的商船也抢。郑和用强大的军事力量把海盗消灭了,这样就保证了航路的畅通,另外为了防止外国来侵犯他们,也需要带足够的军事力量。

    郑和到锡兰的时候,锡兰国王看到中国商船队的物资很多,他就抢劫这些物资,结果郑和把他打败了,并把他俘虏到北京。后来明朝政府又把他放回去,告诉他,只要你今后不再当强盗就行了。可见为了航行的安全,郑和带军队去是必要的。

    郑和率领的军事力量虽然很强大,他带去了好几个师的军队,而当时南洋没有一个地区有这样强大的军事力量。但是郑和的军队只是用于防卫的,他所进行的是和平通商。尽管当时有这样的力量,这样的可能,但是没有占领别人的一寸土地。

    后来比郑和晚一百年的西方人到东方来就不同了,他们一手拿商品,一手拿宝剑,把所到的地方都变成他们的殖民地,葡萄牙人到了南洋以后就占领了南洋的一些岛屿。

    郑和和南洋各国所进行的贸易是平等的,而不是强加于人的,交易双方公平议价,双方把手伸到袖子里摸手指头议价。郑和所到的地区都有中国的侨民,有开矿的,有做工的,有做买卖的,各方面的人都有。有的地方甚至是以华侨为中心,华侨在经济上占主导地位,因此郑和每到一个地方都受到欢迎。

    郑和每到一个国家,除了把自己带去的大量商品卖给他们外,也从这些国家带一些商品到中国来。从第一次出去以后,他就选择了南洋群岛的一个岛屿作为根据地,贮积很多货物,以此地为中心,分派商船到各地贸易等,各分遣船队都回到此地后,再一同回国。

    在前后不到三十年的时期中,印度洋沿岸地区他都走到了,最远到达了红海口的亚丁和非洲的木骨都束。木骨都束是索马里的首都,现在叫作摩加迪沙。

    通过郑和七次下西洋,中国和南洋的航路畅通了,对外贸易大大地发展了,出国的华侨也就更多了。通过这几十年的对外接触,中国跟南洋这些地区的关系越来越深,来往也越来越多。由于华侨的活动,以及中国的先进的生产工具传入这些国家,这样南洋地区的生产也越来越进步。

    直到现在,尽管时间过去了五、六百年,但是郑和到过的国家,很多地方都有纪念他的历史遗址,因为郑和绰号叫做三宝,所以很多地方都用三宝来命名。像郑和下西洋这样的事以往历史上是没有的,明朝以后也没有,这是明朝历史上一件很突出的事情。

    郑和第七次下西洋以后,为什么不去第八次呢?八十多年以后,欧洲人到东方来进行殖民活动,阻碍了中国和南洋诸国的往来。

    明成祖死了以后,他的儿子做皇帝,这个短命皇帝很快又死了,再传给下一代,就是宣宗。宣宗做皇帝时还是个八、九岁的小孩,不懂事,于是宫廷里便由他的祖母当权;政府则由三杨-杨士奇、杨荣、杨溥掌握。

    三杨在朝廷里当了二、三十年的机要秘书,三个老头加上一个老太太掌握国家大权。这些人和明成祖不一样,明成祖有远大的眼光,他们却认为他多事,派这么多人出去干什么?家里又不是没吃的、没喝的。不过明成祖在世时他们不敢反对,明成祖一死,他们当了家,就不准派人出去了。

    从外国进口的物资都是消费物资,不能进行再生产,无论是香料还是染料,都是消费品,珠宝就更不用说了,更是毫无意义的东西。以有用的丝绸、铁器、瓷器去换取珠宝,这样做划不来,虽然能解决沿海一些人的生活问题,但是好处不大,国家开支太多了。所以为了节约国家的财政开支,后来就不派遣商队出国了。

    正当明朝停止派船出国的时候,欧洲人占领了南洋的香料岛,葡萄牙人占领了澳门,他们是用欺骗手段占领澳门的。开头他们向明朝的地方官说,他们的商船经常到这个地方来,遇到风浪把货物打湿了,要租个地方晒晒货物。最初还给租钱,后来就不给了,慢慢地侵占了这个地方,一直到现在还占领着。

    从欧洲人到东方来占领殖民地以后,中国的形势就改变了。经过清朝几百年,特别是鸦片战争以后,许多帝国主义国家从几个方面包围中国,印度被英国占领了,缅甸被英国占领了,越南被法国占领了,菲律宾先被西班牙占领,后又被美国占领了,东方的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,向外进行侵略扩张活动。

    所以近百年的中国,四面被资本主义国家和帝国主义国家所包围,再加上清朝政府的日益腐败,就使中国逐步变成了半殖民地、半封建的国家,进入了半封建、半殖民地的社会。从历史上看,中国对外关系始于先秦,盛于隋唐,到了明初郑和下西洋而攀登高峰。

    郑和下西洋的航线必然要经过南中国海,当然也到过暹逻湾、苏禄海、爪哇海、马六甲海峡等处。郑和七下西洋,每次种树造船,准备经年,航行统率军勇、传译、水手、商贾等超过万人,多时更达二万七千余人。宝船百艘,每船可容四、五百人,最大者更可容上千人,载重千吨。

    船不仅有名,清和、惠康、安济、靖远等,还有编号,每号母船有船十艘,编十号,其规模之大、组织之严密,不仅当时独步中外,迄今也不多见。郑和舰船命名编号始于六百年前,是世上各国海军舰艇有名有号的始祖,并已经成为一种国际典范。

    明朝永乐三年十月十七日,郑和首次率船队自太仓刘家河泛海,借着信风于福州太平港五虎门出洋。
高速文字首发 本站域名 www.xuanyge.info 手机同步阅读请访问 wap.xuanyge.info