默认冷灰
24号文字
方正启体

红楼探秘 第十五卷 第五章、胤祯在民间的身份之谜(5)

作者:红楼说梦 分类:历史 更新时间:2017-10-19 11:43:14直达底部

 

高速文字首发 本站域名 www.xuanyge.info 手机同步阅读请访问 wap.xuanyge.info


随机推荐:开局诈尸:藩王带头造反 狗特务,好痛快停下,别折磨我了 一代奸相:从征服皇后开始 大周帝婿 小庶女的逆袭:妃子不善 抗日之忠魂传奇 我与刘秀二分天下 大明不革命 

    如果把这首诗看作是诗人对自己作品《红楼梦》的暗示的话,那么“续书才浅愧班娘”这句话指的就是:《红楼梦》的初衷是续写历史,续写清史,而且是正史,不是野史。但“愧”字又说明,这个目的并没有达到,因为无人识其庐山真面目,其“史”的性质得不到昭示,得不到认可。“织锦意深聛苏女”说的是:文章采用的是“回文”结构,无论是正看还是反看,无论是横看还是竖看,里面都有深意,都有内涵。“聛”字则说明,作者在“藏史”方面的技巧远远高于“苏女”,完全达到了以假乱真的目的。



    这一“愧”一“聛”恰恰说明,这本书“隐藏”的目的实现了,但“昭示”的目的尚未达到。“藏”只是手段,“揭”才是目的,所以就有了最后的“谁识戏语终成谶,窀穸何处葬刘郎”的伤感之句。“刘伶”指芹溪,也指《红楼梦》。《晋书刘伶传》说,刘伶纵酒,随时都有可能因酒而亡,所以他乘着鹿车,带着酒,叫人背着铁锹跟着他,并吩咐随从说:“如果我醉死了,便把我埋掉好了!”。敦诚在《挽曹雪芹》的诗中也有“牛鬼遗文悲李贺,鹿车荷锸葬刘伶”的诗句。表明上看,曹雪芹是因酒而亡,但这个酒可不是普通意义上的酒,它是“九”的意思,与“九五之尊”关系密切。这句话说的是:不料戏语变成了现实,让“刘郎”死无葬身之地。



    所谓“戏语”指的是“愧班娘”和“聛苏女”,也就是“续史”的目的未达到,“隐藏”的效果却很明显。这个“戏语”与黛玉《葬花吟》中的“谶语”有着必然的联系,或者说意思相同。这个谶语就是:“尔今死去侬收葬,未卜弄身何日丧?侬今葬花人笑痴,他年葬侬知是谁?试看春残花渐落,便是红颜老死时;一朝春尽红颜老,花落人亡两不知!”。这几句话被看作是黛玉自己给自己下的谶语,预示了其半途而废的命运。黛玉葬花体现的是作者的使命,反映的是此书的目的。所谓“葬花”,就是让“花袭人”,让曾经的皇嗣,让这段辛酸的历史又一个好的归宿,又一个好的结局。当这个使命完成之后,谁又来埋葬“葬花”的人呢?只有读者,只有后人,如果读者不解“其中味”,不解作者的一片苦心,那么这个目的就很难达到,身为“花袭人”的作者也就死无葬身之地了。



    “谁识戏语终成谶,窀穸何处葬刘郎”的悲叹,说明作者的担忧成为现实,《红楼梦》问世之后,便出现了“花落人亡两不知”的结果,让“愧班娘”和“聛苏女”的戏语成了谶语,结果“刘郎”的归宿无处可寻,因为这部作品就是他的葬身之地,就是他自己为自己修建的一个坟墓。如今坟墓不存,何处葬身?这成了一个大问题,诗人的悲叹所表达的正是这个意思。



    但不管怎么说,“班娘”点出了藏书具有“史”的性质,“苏女”点出了这个“史”具有表里不一的特点,并且还透露了全书以“回文”的形式谋篇布局的创作思路。



    诗的第一句“不怨糟糠怨杜康,乩诼玄羊重克伤”说的是:作者的哀痛不是来自夫妻情感的破裂,而是来自“九”的悲剧,因为“九”遭遇了乌云蔽日的“乩诼”之乱。“乩诼”可理解为颠倒黑白,指鹿为马的悖逆之行。“玄羊”指不祥的凶兆,因为“羊”是“吉祥”的意思,而“玄羊”则与之相反,是“凶险”的象征。“玄羊”与“九”联系在一起,可理解为“乌云蔽日”的黑暗岁月,因为“九”即“日”。这两句话实际上揭示了“书”的主题和背景,也揭示了诗人的身份。



    那么“重克伤”指的是什么呢?它指的是这部作品也经历了与“九”一样的命运,里面的真相被谎言所遮蔽,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,只能在黑暗中徘徊,在焦虑中等待。晴雯的画册和判词正是这一现象的直接反映,晴雯本是“霁月”,本是“彩云”,本是天上的霞光,光彩夺目,熠熠生辉。“天上一轮才捧出,人间万姓仰头看”说的就是她。可是她的光彩,她的精华却被“满纸乌云浊雾”所遮蔽,人们根本看不到她的真面目,结果难逃夭折的厄运。“芹溪”就是“晴雯”,他们有着共同的遭遇,有着共同的命运,也有着共同的结局。



    第二句“睹物思情理陈篋,停君待敛鬻嫁裳”的意思是说,虽然书已经完成,但作者能否得到一个好的归宿,并不取决于他本人,而是取决于为人作嫁的文章是否可以为他换取一个“葬花冢”,换取一个葬身之地。“陈箧”即书箱,里面存放着已经完成的书稿。“停君待敛”表明,书的命运是个未知数,作者的命运也是个未知数,因为“葬花”的目的尚未实现。怎样才能实现这个目的呢?只有当人们把这本书当作历史而不是来读的时候,这个目的才能达到,否则只能停留在“待敛”的状态,无法安葬,无法安息。由此可见,作者是把自己的命运交到了读者手里,交到了后人手里,也交到了未来手里。



    书箱上的“乾隆二十五年岁在庚辰上巳”的日期表明,这些文字和图案是在1760年3月刻上去的,这个时间与香山39号院西墙上题壁诗文中所注明的时间(丙寅年)相隔了十四年。我们看到,题壁诗文的内容侧重于书的主题,箱子上的内容则把重点力放在了书的命运上,二者有所区别。可以想见,在这十四年的时间里,作者所披露的“真事”经历了从无到有,又从有到无的生死轮回,经历了从期待到失望的艰难过程。如果说丙寅年是它从无到有的开始,那么庚辰年就应该是它从有到无的结束,下一个轮回何时开始,何时结束,作者无法预料。书中的秘密能否被发现,何时被发现,谁也说不清楚,但作者始终以淡定的心态看待可能发生的一切。(未完、待续)

高速文字首发 本站域名 www.xuanyge.info 手机同步阅读请访问 wap.xuanyge.info