默认冷灰
24号文字
方正启体

不死贱男 第三十集:康雍干盛世 730话:施琅

作者:雲中龍 分类:玄幻 更新时间:2019-01-30 00:35:31直达底部

 

高速文字首发 本站域名 www.xuanyge.info 手机同步阅读请访问 wap.xuanyge.info


随机推荐:热血豪情 神女重生,靠摆烂成了三界顶流 开局一张床:求生原始丛林 生而为王 英灵:我的前世全被女儿召唤了 重生天灾前,囤满物资再修仙 罪狱岛 我在大夏窃神权 

    康熙六年,首辅索尼病故。十四岁的康熙帝正式亲政,在太和殿受贺,大赦天下。但仅十天之后,鳌拜即擅杀同为辅政大臣的苏克萨哈,数天后与遏必隆一起进位一等公,实际政局并不受康熙帝直接掌控。

    当时康熙帝经常召集少年侍卫在宫中作扑击游戏,康熙八年五月十六日,他突然命令这些侍卫在鳌拜进见时将他逮捕。大臣商议鳌拜大罪三十条,请求诛杀他的家族,康熙帝念在鳌拜的功劳,赦免他的死罪而拘禁,但诛杀了鳌拜的很多弟侄亲随及党羽,不久鳌拜死于禁所。仅存的另一辅政大臣遏必隆因为长期勾结鳌拜,被削去太师、一等公。康熙帝由此完全夺回朝廷大权,开始真正亲政的阶段。

    施琅,一位三百多年来争议不断的人物,有人认为施琅成功荡除台湾割据政权,将台湾纳入中华行政版图,是一位了不起的爱国英雄﹔但也有人认为,施琅两次投降清政权,甘愿为外族统治者卖命,是个民族败类。

    施琅出生在福建晋江衙口一个较为殷实的农民家庭。他自幼力气惊人、见识出众,家人对他寄予厚望,本想让他谋取功名,光宗耀祖。无奈他好武不好文,对仕途兴趣不大。后来随着家道日渐败落,施琅弃文从武,拜师苦练武艺,精习兵法。

    当时正逢明末清初,遍地狼烟。施琅有个叔叔叫施福,是明朝总兵郑芝龙的亲信。施琅在十七岁的那年,离开家乡投奔叔叔加入郑芝龙的队伍。因为战功突出,施琅很快就晋升为游击将军。

    当时担任南明太师平国公的郑芝龙眼见大势已去,于是秘密派人联络降清。清平南大将军博洛许诺郑芝龙投降后让他担任闽粤总督。郑芝龙不顾儿子郑成功的苦劝和阻拦,率领包括施琅在内的部众赶赴福州降清。

    然而投降后的郑芝龙才发现自己上了当,非但没有当上闽粤总督,反而被博洛挟持进京软禁起来。随郑芝龙来降的官兵被强行分配到清军军营,施琅也被编入攻打南明政权的清军中。施琅获悉郑成功起兵抗清,于是率领弟弟施显和一些部将投奔到郑成功的麾下。

    比施琅小三岁的郑成功当时起兵不久,力量弱小,因此非常器重施琅的军事才华,任命他为左先锋,视他为自己的左膀右臂,每遇大事都要和他商量。施琅也一心一意为郑成功效劳,还率领军队攻下漳浦、揭阳等地,提高了郑成功的威望和势力。然而时间一长,有些恃才傲物的施琅与年轻气盛的郑成功之间不断发生摩擦,二人的关系渐渐的恶化。

    曾德事件终于导致施琅和郑成功二人分道扬镳。曾德是施琅手下一名标兵,一次违背军法犯了死罪,因为害怕受到施琅的惩处,便投奔郑成功寻求庇护,郑成功把他提拔为自己的亲随。施琅听到消息后大为愤慨,派人把曾德捉回斩首。郑成功勃然大怒,下令逮捕施琅及他的父亲施大宣和弟弟施显。

    后来施琅用计逃脱,郑成功盛怒之下处死了施琅的父亲和弟弟。施琅于是对郑成功恨入骨髓,决心投靠清朝,誓报郑成功杀父诛弟之仇。听说施琅主动来降,清军闽浙总督李率泰喜出望外,立即报奏朝廷,清廷很快批复,任命施琅为清军同安副将,不久又把他提升为同安总兵。施琅的旧部得知他降清后,不少也追随而来。就这样施琅由郑成功的亲密战友变成强大的敌手。

    郑成功利用浓雾作为掩护,率兵收复了被荷兰侵略者侵占的台湾。在台岛,郑成功奉明朝为正统,梦想有朝一日实现反清复明大业。可惜的是,这位民族英雄不久英年早逝,郑氏集团发生分裂,为争夺郑成功的延平郡王王位而大动干戈。

    在台湾的郑军将领拥护郑成功的弟弟郑袭继位,在厦门的将领推举郑成功的长子郑经继位,双方各不相让。最后郑经平息矛盾,掌握大权。但他公然背叛他父亲,竟然宣称台湾远在海外,不属于中国的版图,意图割据一方,与清廷隔海对峙。郑经的倒行逆施引起了世人的极大愤慨。

    当时已经升任福建水师提督的施琅,建议乘机攻取金门和厦门。清廷采纳了施琅的建议,让他同靖南王耿继茂、总督李率泰合谋剿贼。一战下来,清军成功收复了金门和厦门,郑经逃往东山岛。施琅又率军攻占东山岛,使郑军在福建沿海经营达二十多年的据点全部丧失。

    紧接着施琅又提出进军台湾的主张,建议乘郑经军心不稳,发兵进攻澎湖,然后直捣台湾,谋求实现四海归一。踌躇满志的少年康熙欣然接受了施琅的建议,并任命他为靖海将军,负责统领水师,寻机对台用兵。

    施琅选择冬天偏北风的季节,率领清军水师首次出征台湾。不料进军途中,在台湾海峡的清水洋突然遭遇台风,风云翻滚,恶浪滔天。任凭施琅航海经验丰富,依当时的船舶制造水平,根本无法抵御那样的狂风巨浪,只好下令返航。施琅又发动了两次攻台行动,但都因为遭遇台风而搁浅。

    接连三次出兵都无功而返,引起了朝中许多满族官员对施琅的非议,有人甚至怀疑他对台用兵不是真心的。之后几年间,清廷内部反对武力征台的呼声占了上风。年幼的康熙虽非常支持施琅的主张,但是无奈自己尚未掌权,只好听从鳌拜等主抚派的意见。

    康熙下令撤销福建水师,焚毁了全部战船,朝廷不再商议武力征台之事,还把施琅调进京城改任内大臣。内大臣只是一个闲职,一心武力平定台湾的施琅因而感到十分苦闷。不过他并没有气馁,而是继续关注福建沿海动向,认真总结失败教训,慢慢等待东山再起的时机。谁知道这一等就是整整的十三年。

    主政台湾的郑经去世,郑氏子孙为了争夺王位,再次发生严重内讧。而此时清廷已经平息了三藩叛乱,康熙皇帝也稳固了自己的宝座,于是下定决心以武力统一台湾。这时已年届花甲的施琅终于等来了梦寐以求的机会。

    在福建总督姚启圣和施琅的同乡、大学士李光地的极力举荐下,康熙力排众议,重新任命施琅为福建水师提督,并加太子少保衔,让他立刻返回福建,准备出兵。临行前,康熙专门赐宴施琅。席间他语重心长地说:“在用武力平定台湾问题上,只有朕赞同你的方案,希望你能尽心而为,不要辜负了朕的希望!”

    感激不尽的施琅豪情万丈地表示:“老臣今年虽然已经六十有二,但血气尚未衰竭,还可以报效皇帝和朝廷。如果我此行再次失利,我甘愿领罪。”

    施琅一到厦门,便夜以继日地进行出征前的准备,几乎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。他一面操练水师、制造军械、选配将领,一面搜集郑军情报、策反郑军将领、制定攻台方案。经过半年的努力,终于万事俱备,只等出兵。

    台湾本岛地域狭窄,缺乏战略纵深,澎湖是它外围防御的唯一屏障。澎湖一旦攻陷,台湾不攻自破。施琅率领大型战船三百多艘、水兵二万多人、二百三十多艘中小战船,从福建东山岛扬帆启程,进逼澎湖。

    十六日清晨,施琅向澎湖郑军发动了第一次进攻。十八日,施琅派战船攻取了澎湖港外的虎井、桶盘二岛,扫清了外围。二十二日,清朝水师兵分三路再次发动进攻,施琅亲率五十六只大型战船组成的主攻部队,正面进攻郑军主阵地娘妈宫﹔总兵陈蟒等率领由五十只战船组成东线攻击部队,从澎湖港口东侧突入鸡笼屿,作为奇兵,配合主攻部队夹击娘妈宫﹔总兵董义等率领另外五十只战船组成的西线攻击部队,从港口西侧进入牛心湾,进行佯攻登陆,牵制西面的郑军。

    此外剩余八十战船作为预备队,随主攻部队跟进。交战双方都知道这是决定命运的一战,于是一交手便展开了厮杀,激战历时七昼夜。施琅巧妙利用有利的西南风向条件,采取五点梅花阵战术,即用多艘战船围攻郑军一艘,集中兵力作战。顿时茫茫大海上朵朵梅花飞舞,清军水师越战越勇,一举攻克澎湖列岛,击毁郑军大小战船近二百艘,歼灭郑军精锐部队一万二千多人,收降将近五千人。郑军主帅刘国轩侥幸依靠熟悉的地形带领少数部下逃回台湾。

    澎湖失手,郑氏集团一下子乱成一锅粥,有主张降的,有主张守的,还有主张撤往吕宋岛的,一时没个结果。可是令他们意想不到的是,施琅并没有即刻发兵攻台,而是在澎湖安顿下来,一面安抚当地百姓,一面派人捞救跳水未死的郑军官兵。

    对被俘的台湾兵将,施琅下令释放回台湾,临释放前他还专门声明:“我绝对不会报私仇!当年杀害我父亲的人已经死去,与其他人毫不相干。”

    他还许诺说:“不仅兵士不杀,就连郑家人只要肯降,我也绝对不会杀。”

    施琅身边的人曾问道:“将军与郑家具有血海深仇,如今郑氏子孙已经成为釜中鱼、笼中鸟,你为何不快点发兵剿灭,为亲人报仇雪恨呢?”

    施琅说:“我带兵进攻台湾,这是国家大事,怎么能趁机公报私仇呢?只要郑家人真心归顺,我不会伤害他们,否则会引起人们的不满,连累台湾的百姓。”

    与此同时,施琅上疏朝廷,建议对郑氏集团实行招抚政策,争取和平统一台湾,使台湾百姓免去刀兵之灾。对于施琅的做法,康熙十分的赞赏,并传旨同意了他的建议。年幼的延平王郑克和刘国轩等人,原本害怕施琅复仇,不敢投降,如今看到施琅的确没有杀害自己的意思,于是连忙派人到澎湖施琅军前请降。

    施琅率军抵达台湾,由鹿耳门登陆上岸。刘国轩等人到军前迎接,台湾各族百姓夹道欢迎。郑克率领郑氏集团文武官员,及明朝宗室在台的鲁王世子朱恒、乐安王朱凌等削发剃头。随风飘落的一缕缕头发,标志郑氏集团正式归顺和南明小朝廷寿终正寝。

    施琅收复台湾的捷报传到京城的时候,正值中秋佳节。康熙闻讯喜不自胜,脱下龙袍派人赏赐给施琅,又亲制褒章嘉许,封施琅为靖海侯,世袭罔替,令他永镇福建水师。

    施琅功成名就,却留争议三百年。
高速文字首发 本站域名 www.xuanyge.info 手机同步阅读请访问 wap.xuanyge.info