默认冷灰
24号文字
方正启体

秦史通俗演义 正文 第109回李斯使韩韩非入秦两路伐赵姬丹归燕

作者:老边 分类:历史 更新时间:2016-12-12 16:33:26直达底部

 

高速文字首发 本站域名 www.xuanyge.info 手机同步阅读请访问 wap.xuanyge.info


随机推荐:外科医生的谍战生涯 百年争战 监控大唐 假太监:我靠旷世奇功护国 剧透红楼,黛玉心态崩了 全家炮灰读我心,沉迷在线崩剧情 全家偷听我心声杀疯了,我负责吃奶 混在后宫的前朝余孽 

    第一0九回李斯使韩韩非入秦

    两路伐赵姬丹归燕

    话说昏庸无能的韩王安,却有个名传千古,响当当的弟弟,此人名叫韩非,人们尊称为韩子或韩非子,与李斯为同窗,一同在荀卿门下求学,是战国末期著名的思想家、法家的代表人物,就连李斯也自认为,才学不及之。

    韩非著有《韩非子》一书,共五十五篇,十万余字。在先秦诸子散文中独树一帜,呈现韩非极为重视唯物主义与效益主义思想,积极倡导君主专制主义理论,目的是为专制君主提供富国强兵的霸道思想。

    韩非虽师从荀卿,但思想观念却与荀卿大不相同,他没有承袭儒家的思想,却喜欢“刑名法术之学”(申不害主张君主当执术无刑,所以申不害的理论称为“术”。商鞅的理论称为“法”。这两种理论统称“刑名”,也称为“刑名法术之学”),继承并发展了法家思想,成为战国末年法家之集大成者。

    战国末期,韩国在战国七雄中是最弱小的国家,韩非身为韩桓惠王之子,目睹韩国日趋衰弱的现实。韩非学成之后,与恩师荀卿告别后,回到自己的国家,很希望弱小的韩国能强大起来,曾多次向父亲韩桓惠王上书进谏,希望能励精图治,变法图强,但韩桓惠王是置若罔闻,始终都未采纳。当韩桓惠王故去,其兄韩王安即位之后,韩非又是多次向韩王安进谏,仍是得不到采纳。这使韩非感到悲愤和失望

    尽管韩非如此善“刑名法术之学”,但其说话有些口吃,不善言辞,既不能为韩国所用,又难以游说各国诸侯,因此在家中发奋著书立说。于是,韩非疾治国不务,修明其法制,执势以御其臣下,富国强兵,而以求人任贤,反举浮淫之蠹,而加之于切实之上。韩非认为:“为儒者用文乱法,而侠者以武犯禁;而宽则宠名誉之人,急则用介胄之士。今者所养非所用,所用非所养,悲廉直不容于邪枉之臣,观往者得失之变。”因而,作《孤愤》、《五蠹》、《内外储说》、《说林》、《说难》等十余万言的《韩非子》一书,全面、系统地阐述了其法治思想,及治国之道,抒发了忧愤,孤直而不容于时的愤懑。

    后来,这些著作流传到秦国,秦王嬴政读了《孤愤》、《五蠹》之后,大加赞赏,发出“嗟乎!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,死无恨矣”的感叹,可谓推崇备至,仰慕已极。便召李斯问说:“此书何人所写?”李斯回答说:“此乃同窗李斯所著也。”秦王政又说:“寡人欲见此人,可引荐乎?”李斯回答说:“难也,此人乃韩国公子,韩王安之弟也。”秦王政点头深感惋惜。李斯唯恐韩非入秦,后来,向秦王政推荐了尉繚,秦王嬴政才放弃了召见韩非的想法。因此,数年过去,秦王政一直没能见到韩非。

    如今秦伐赵失力,秦王政便意欲伐韩。消息很快传到了韩国。韩王安闻听是大惊失色,不知该如何是好,这时便想起了韩非,立即召其入宫商议对策。

    韩非拜见韩王安后,非常不乐,站立一旁不言。韩王安焦急的问:“贤弟,今秦军意欲大兵压境,当如何?”韩非叹口气说:“韩今已到如此地步,既无良将,又无强兵,国政衰败,即使汤、武转世亦难应之,何况吾一书生矣!”韩王安见韩非如此不乐,陪着笑脸说:“贤弟息怒也。寡人知以韩之力,无以退秦兵,不过寡人请贤弟代寡人写一书简,言明韩侍秦三十余载,尽心尽力,秦若伐韩,诸国将不会再臣于秦也。若能言明此厉害,使秦弃伐韩之念,可保韩之安也。”韩非闻听,知王兄如此昏庸,韩必亡也。但又不能直言,无奈只好依照韩王安的意思写了一封书简,交于韩王安观之。韩王安看罢,便遣使送往秦国。

    秦王政此时正命李斯、内史腾筹备伐韩之事,忽闻韩使臣到来,便传旨召见。那韩使臣说明来意,便将韩非所写的书简呈上。秦王政打开观看,只见上面写道:“韩事秦三十余载,出则为扞蔽,入则为蓆荐。秦若出锐师取韩地,而随之怨悬于天下,功归于强赵。且夫韩入贡职,与郡县无异也。今臣窃闻贵臣之计,将举兵伐韩。夫赵氏聚士卒,养纵徒,欲赘天下之兵,明秦不弱,则诸侯必灭宗庙,于西面行其意,非一日之计也。今释赵之患,而攘内臣之韩,则天下明,乃赵氏之计矣!夫韩,小国也,而以应天下四击,主辱臣苦,上下相与同忧久矣。修守备,戒强敌,存蓄积,筑城池以固守。今伐韩,未可一年而灭之。若拔一城而退,则权轻于天下,天下摧我兵矣。韩叛,则魏应之,赵据齐以为援。如此,则以韩、魏资赵,而赵假齐,以固其纵,以与争强。如此,乃赵之福,而秦之祸也。夫进而击赵不能取,退而攻韩不能拔,则陷锐师之卒勤于野战。负任之旅罢于内攻,则合群苦弱以敌二万乘,非所以亡赵之心也。均如贵臣之计,则秦必为天下兵质矣。大王虽以金石相弊,则兼天下之末日也。今贱臣之进愚计,命人使楚,重币用事之臣,明赵之所以欺秦者,与魏质以安其心,以韩而伐赵。赵虽与齐为一,不足患也。二国事毕,则韩可以书定也。如是,一举而二国有亡形,则楚、魏亦必自服矣。故曰:兵者,凶器也,不可不审用也。以秦与赵敌衡,加以齐,今又背韩,而未有以坚楚、魏之心也。夫一战而不得胜,则祸构矣。计者,所以定事,不可不察也。韩、秦强弱在今年耳。且赵与诸侯阴谋久矣。夫一战而弱于诸侯,危事也。为计,使诸侯有意我之心,知殆也。见二疏,非所以强于诸侯也。臣窃愿大王之幸而图之,攻伐使纵者闻焉,不可悔也。”秦王政看罢韩非书简,沉思半晌,觉得不无道理,便传旨,命李斯、内史腾暂时停止伐韩。李斯接旨,不知何故突然停止伐韩,便急急入宫拜见秦王政,意欲问个明白。

    秦王政见李斯到来,问止兵之故,便将韩非书简拿出递给李斯观看。李斯接过打开观之,才知秦王政听信韩非之言,而放弃伐韩,心中非常不乐,特别是书简中所言“贵臣之计”,乃暗指自己,有讥讽之意,便有意驳斥韩非之言,对秦王政说:“臣以为,秦之有韩,若人有心腹之患也,虚处则骇然,若居湿地,著而不去以及走,则发矣。韩虽臣于秦,未尝不为秦病,然若有卒报之事,必不可信也。秦与赵为难,楚人使齐,未知何如?以臣观之,齐、赵之交未必以楚人绝也。若不绝,是悉赵而应二万乘也。夫韩不服秦之义,而服于强也。今专于齐、赵,则韩必为心腹之患而发矣。韩与楚有谋,诸侯应之,则秦必复见崤塞之患矣。韩非之言,未必不以其能存韩,为重于韩也。辩说属辞,饰非诈谋,以钓利于秦,而以韩利窥大王。夫秦、韩之交亲,则非重矣,此自便之计也。臣韩非之言文,其淫说,靡辩之甚也。臣恐大王淫韩非之辩,而听其盗心,不详查矣。今以臣愚计,秦发兵而未名其所伐,则韩之用事者,以事秦为计矣。臣请赴韩,拜见韩王安,使韩之重臣入秦,囚其身而勿遣,再以与韩为市,则韩必深割地以事秦。再令蒙武发东郡之兵,窥兵于境上,而未名所之,则齐惧而从其计,如此,秦兵未出而劲韩以威擒,强齐以义从矣。闻于诸侯,赵氏破胆,楚人狐疑,必有忠计矣。楚人不动,魏不足患也,则诸侯可蚕食而尽,赵氏可得与敌矣。愿大王幸察愚臣之计矣。”

    秦王政听罢李斯如此长篇大论,沉思半晌,便说:“爱卿如此妙计,唯请入韩行之。”李斯闻听秦王政愿行此计,便遵旨告辞,离开宫中,回到家中,收拾一番,带领数百随从、兵士,离开咸阳,前往韩国。

    此时的韩王安,闻报秦使臣李斯到来,不知何意,心中恐惧,却不敢召见,唯恐说话不当,给秦留下伐韩的口实。李斯见韩王安如此儒弱无能,心中好笑,暗想:“如此昏君,韩岂能不亡乎!”李斯思虑再三,便写了一封书简,命人呈送给韩王安。

    当内侍将李斯的书简呈上,韩王安也想知道李斯的来意,便将书简打开观看,只见上面写道:“昔秦、韩戮力一心,以不相侵,天下莫敢犯也,如此者数世矣。前时诸侯尝相共伐韩,秦发兵以救之。韩居中国,地不满千里,而所以得以诸侯班位于天下,君臣相保者,以世世相教,事秦之力也。先时,五诸侯共伐秦,韩反与诸侯先为雁行,以向秦军于关下矣。诸侯兵困力极,无奈何,诸侯罢兵。杜仓相秦,起兵发将,以报天下之怨,而先攻楚。楚令尹患之,曰:‘夫韩以秦为不义,而与秦兄弟,共苦天下,已又背秦,先为雁行以攻关。韩则居中国,展转不可知。’天下共割韩上地十城以谢秦而解其兵。夫韩尝一背秦而国迫地侵,兵弱至今。所以然者,听奸臣之浮说,不权事实,故虽杀戮奸臣亦不能使韩复强。今赵欲聚兵士,卒以秦为事,使人来借道,言欲伐秦,其势必先韩而后秦。且臣闻知:唇亡则齿寒。夫秦、韩不得无同忧,其形可见。魏欲发兵以攻韩,秦使人将使者于韩。今秦王使臣李斯来而不得见,恐左右袭曩奸臣之计,使韩复有亡地之患也。臣李斯不得见,请回报,秦、韩之交必绝矣。李斯知来使,以奉秦王之欢心,愿效便计,岂大王所以逆贱臣者邪?臣李斯愿得一见,进道愚计,退就菹戮,愿大王有意焉。今若杀臣于韩,则大王不足以强,若不听臣之计,则祸必构矣。秦发兵不留行,而韩之社稷忧矣。臣李斯暴身于韩之市,则虽欲察贱臣愚忠之计,不可得已。边鄙残,国固守,鼓铎之声闻于耳,而乃用臣之计,晚矣。且韩之兵,于天下不可知也,今又背秦。夫弃城而败军,则反掖之寇必袭城矣。城尽则聚散,聚散则无军矣。城固守,则秦必兴兵而围王之都,道不通则难必谋,其势不救,左右之计者不周,愿大王熟图之。若臣李斯之所言有不应事实者,愿大王幸得毕辞于前,乃就吏诛不晚也。秦王饮食不甘,游观不乐,意专在图赵。使臣李斯来言,愿得身见,因急与大王有计也。今使臣不通,则韩之信未可知也。赴秦必释赵之患,而移兵于韩,愿大王幸复察图之,而赐臣报决矣。”

    韩王安看罢李斯的书简,沉思半晌,觉得:“李斯所言对自己并无恶意,再者,李斯在秦国是秦王政之亲信,权倾朝野,是不能得罪的。倘若李斯回归秦国向秦王政进言,由赵罢兵,移师于韩,韩必有亡国之危。”想到这里,韩王安不再犹豫,立即传旨召见李斯。

    当李斯入宫拜见后,韩王安好言劝慰一番,一再表示,韩愿事秦,还望李斯归秦后,在秦王政面前多多美言。然后,又送给李斯很多奇珍异宝,以表示诚意。李斯稍加客气一番,便如数收下,向韩王安告辞返回秦国。

    待李斯走后,韩王安仍是唯恐秦由赵罢兵移师于韩,便召韩非入宫商议。韩非入宫拜见后,韩王安说:“秦使来此,有兴兵伐韩之意,当如何?”韩非回答说:“秦刚败于赵,虽有伐韩之意,但赵乃秦之心腹之患。韩若能自强,以倾国之兵拒秦,秦则腹背受敌,岂敢轻易伐韩乎?”韩王安却不以为然地说:“以韩之弱,岂敢与秦为敌哉!故还请贤弟亲自赴秦,向秦王表明,韩愿事秦为臣,勿伐也。”韩非闻听无言以对,只好遵旨前往秦国。当韩非离开王宫,不由得仰天长叹说:“韩亡之日不远矣!”

    韩非回答家中收拾一番,便很快来到了秦都咸阳。秦王政闻报韩非到来,是惊喜万分,自己久盼之人果然到来,立即传旨召见。当韩非进入宫中,秦王政是降阶相迎。韩非连忙叩拜。秦王政将其扶起,牵手一同来到大殿之上,相对而坐。秦王政说:“寡人曾读先生之大作,久闻先生之大名,相见恨晚矣!今日到来不知有何指教也。”韩非见秦王政如此礼贤下士,招贤若渴,有一统天下之志,心中暗自钦佩,与韩王安比起来确实是天壤之别。但韩非并没有回答秦王政,而是将自己如何奉韩王安的旨意来秦的意图述说一番。

    秦王政闻听并没有介意,微微点头说:“韩王之意寡人知矣。不过以先生之见,寡人理当如何?”韩非回答说:“以大王之英武,必有统一天下之志也。故臣以为,当今天下战祸纷纷,已数百年,庶民百姓贫困至极,民不聊生,而以大王之贤,秦国之强,足以一统天下,安邦定国,以解万民战乱之患也。”秦王政闻听韩非之言,正合自己心意,便说:“先生所言甚是也。不知何以教寡人?”韩非便将自己随身所带来的书籍,有《所难》、《孤愤》《五蠹》、《说林》等著作,拿出献于秦王政说:“大王可阅之,足以破天下之纵,兼并诸国,一统天下也。臣以为,以此,若赵不举,韩不亡,楚、魏不臣,齐、燕不附,愿大王斩臣之首,以殉于国,为人臣不忠者戒。”秦王政闻听连忙说:“先生所言过矣。寡人久闻先生之才,望贤若渴,还请先生能留在寡人身边,拜为客卿矣!”韩非回答说:“大王之意臣知也。不过臣奉韩王之命出使秦国,不敢背主,待日后必会为大王效犬马之劳也。”秦王政见韩非不愿意留在秦国,不好勉强,但又不愿意轻易将其放回韩国,便托言有政事请教,可暂时留下。韩非不好强行离去,只好暂时留下。

    一日,秦王政问韩非说:“诸国林立,一统天下,当何以为先乎?”韩非回答说:“臣以为,当今诸国,能与秦争雄者,唯赵也。伐赵而灭之,韩、魏则不战自降。三晋亡,燕无可依,必亡也。齐、楚不足虑矣。”秦王政听罢点头称是,便放弃了先灭韩的想法。

    秦王政十五年(前232年),秦王政决定兵分两路大举兴兵伐赵。一路命王翦为大将军,由南路出邺城(今河北临漳县一带)北上,准备渡漳水,进攻邯郸;一路命杨瑞和为大将军,由北路上党,出井陉,再由太原进兵,进攻赵国的狼孟(今山西阳曲县一带),然后,再南下夺取番吾(今河北灵寿县西南),进攻逼赵都邯郸。

    就在秦军大举进攻赵国的时候,多年在秦国为质的燕太子姬丹的心情非常沮丧。自己在秦国为质,受尽侮辱,而今韩、魏两国臣服于秦,秦又兴兵伐赵,赵若亡,燕必亡也。因此,燕太子丹急欲回国,振兴燕国以拒秦。于是,燕太子丹书写一密简,让燕王喜诈称病重,遣使入秦请求秦王政放归自己,回去探病。然后,暗中命亲信回燕国,将密简送给燕王喜。燕王喜见到太子的密简是惊喜万分,急忙打开观之,知太子丹之意,便依计而行。立即亲写书简,遣使前往秦都咸阳拜见秦王政。

    秦王政闻知燕使臣到来便传旨召见。燕使臣将书简呈上,秦王政打开观之,只见上面写道:“吾儿太子丹久质于秦,秦、燕相谊,不动刀兵。而今寡人身染重病,唯恐与太子丹不能相见,故请秦王速将太子丹遣归于燕,以安寡人之心矣!”秦王政看罢心中不乐,唯恐燕太子丹归之,燕、赵结盟,伐赵之兵功归一篑,便怒说:“秦、燕相隔于赵,伐赵之师刚出,何以请归乎!燕王病之不足虑,除非死之,不可归也。若归之,除非乌头白,马生角也。”那燕使臣闻听,心中恐惧,不敢再言,知秦王政不肯放归太子丹,便告退而去。

    燕太子丹闻知燕使臣之言,心中更加郁闷,仰天长叹说:“怨气一道,直冲霄汉,乌头白,马生角,已无年月。秦王恨极,吾无归燕之日矣!”燕太子丹一连数日是食不甘味,夜不能眠,思虑再三觉得,如此困死于秦,莫若逃归于燕。于是,燕太子丹择一吉日,化妆改面,身着佣人服装,悄悄地离开居所,逃出咸阳,来到函谷关,混入出关的庶民百姓之中而出关后,星夜兼程逃回燕国。

    秦王政得知,燕太子丹不见踪影,唯恐其逃归燕国,便命兵士四处搜寻捉拿。可是已经晚了,燕太子丹已经混出函谷关,回到燕国。秦王政见此,只好作罢,全力关注王翦与杨瑞和伐赵之事。

    再说王翦与杨瑞和各率兵马伐赵,开始还算是顺利。王翦率领的南路进至邺城;杨瑞和率领的北路进入赵国境内攻取了狼孟(今山西阳曲县一带),紧接着杨瑞和深入赵国腹地,攻至番吾(今河北灵寿县西)。

    此时的赵王迁,自从李牧大败秦军,是洋洋得意,在宠臣郭开的纵容下,整日吃喝玩乐,不问政事,后又闻知,秦意欲伐韩,对秦更是无防御之心。而今突然闻报,秦军已进入赵境,连取邺城、狼孟,心中大惊,连忙传旨,命武安君李牧为大将军,司马尚为副将,率雁、代兵马迎击秦军。李牧奉旨不敢怠慢,与司马尚率领雁、代兵马返回邯郸。

    李牧分析了当时的形势,认为:邯郸之南有漳水及赵长城为依托,秦军难以迅速突破,遂决心采取南守北攻,集中兵力各个击破的方针。李牧命司马尚在邯郸南据守长城一线,自率主力北进,反击远程来犯的秦军。秦、赵两军在番吾附近相遇。李牧督军猛攻,两军大战一场,杨瑞和毕竟不是李牧的对手,经过激战,秦军受阻大败,退回上党郡。

    李牧击败秦军,便立即回师邯郸,与司马尚合军攻击南路王翦所率的秦军。王翦闻知杨瑞和的北路军已被击退后,退守上党,大吃一惊,知李牧会用兵,不敢轻易进兵,料难获胜,稍一接触,即撤军退走,坚守邺城。

    此战李牧虽然获胜,但赵军亦损失惨重,再者,此时的韩、魏皆依附于秦,唯恐其乘机偷袭赵国,故不敢轻易进兵。

    赵王迁得知李牧再次大胜秦军,心中欢喜,便召见李牧商议,意欲乘得胜之师而“合纵”伐秦。李牧虽知秦不可伐,但不敢违赵王迁之意。于是,赵王迁遣使前往楚、燕、魏、齐等国,联络“合纵”伐秦之事。

    赵遣使前往楚、燕、魏、齐四国,意欲“合纵”伐秦之事,很快就传到咸阳。秦王政闻报是大为震惊,便召集群臣商议。秦王政说:“寡人闻知,四国为一,以图秦也。今寡人屈于内,而庶民百姓靡于外,为之奈何?”这时从赵国投奔到秦国的宾客姚贾,出班对秦王政说:“大王勿忧,四国‘合纵’不足虑也。臣愿出使四国以绝其谋,而安其兵也。”

    原来这位姚贾本是魏国人,父亲是看管城门的小卒,社会地位低下。长大之后,来到赵国,正赶上赵悼襄王刚刚即位招揽人才,便为赵国大夫。后来奉赵悼襄王之命国前往楚、韩、魏三国意欲联合攻秦,后来秦国使离间之计,结果韩、魏仍是依附于秦。赵悼襄王怒姚贾办事不利,将其逐出赵国。姚贾离开赵国,对赵悼襄王是怀恨在心,便投奔到秦国,得到了秦王嬴政的礼遇和赏识,故倾心于秦。

    秦王政闻知姚贾愿出使齐、楚、韩、魏四国,以阻其兵,非常高兴,便当即命其为使臣出使四国。秦王政对姚贾是非常信任,竟然资车百乘,金千斤,衣以其衣冠,舞以其剑。姚贾见秦王政如此厚待自己非常感动,便与秦王政告辞,率数百随从驱车而去,游说四国。果然使四国“合纵”之谋隧解,止兵不出,争相事秦。秦王政见姚贾果然有才干,不负众望,心中欢喜,遂拜姚贾为上卿,封千户。

    各诸侯国不能“合纵”伐秦,而秦王政便开始兵伐诸侯,实现统一天下之大业。姚贾主张:“以当前之势,先伐韩,而后伐赵、魏。灭韩,诸国必惧之,再兴兵灭赵、魏,燕不可自立,齐、楚不足虑也。”姚贾的这些主张正好与李斯相同,却与韩非的主张相悖,因此引起了韩非的不满,特别是姚贾的出身低贱,却被拜为上卿,封食邑千户,更为不满,便对秦王政说:“姚贾以珍珠重宝,南使于楚、齐,北使于燕、赵,四国之交未必合也。而珍珠重宝尽于内,乃姚贾以王之权,国之实,外交于诸侯,望大王察之。且其乃世监门子,梁之大盗,赵之逐臣,与同知社稷之计,非所以厉群臣也。”秦王政闻听韩非之言,姚贾竟然以秦之珍珠重宝,而私交于各国诸侯,心中非常不乐,有罢免其上卿之意,便传旨,召姚贾入宫质问。

    姚贾闻报秦王政宣召入宫,不知何事,便急急奉旨入宫拜见。秦王政见姚贾到来,便面带怒色的说:“寡人闻爱卿以寡人之财物,私交于诸侯,可有此事乎?”姚贾闻听必是韩非在秦王政面前献谗言,诬陷自己,因而心中已有所准备,便毫不掩饰的说:“大王所言确有此事也。”秦王政闻听更怒说:“爱卿既如此假公济私,有何面目复见寡人耶?”姚贾仍是不慌不忙的回答说:“大王,臣闻曾参孝其亲,天下皆愿以为子;子胥忠其君,天下皆愿以为臣;贞女手工巧,天下皆愿以为妃。今臣忠于大王,而大王不知也。贾不归四国尚焉之?倘若贾不忠于大王,四国之王焉用贾之身乎?昔桀听谗言而诛其良将,纣闻谗言而杀其忠臣,故至身死国亡也。今大王若听信谗言,则无忠臣矣。”秦王政闻听怒气仍是未削,又说:“汝乃世监门子,梁之大盗,赵之逐臣,岂能为秦之忠臣乎?”姚贾闻听便解释说:“大王可知,昔太公望家道衰落,沦为贫民,朝歌之废屠,孟津之酒贩。后弃商而入周,垂钓于磻溪,为文王用之而王天下;管仲齐鄙之贾也,南阳之弊幽,鲁之免囚,为桓公用之而称霸天下;百里奚虞之乞人,传卖以五羊之皮,为穆公用之而称霸西戎;晋文公用中山之盗,而胜楚于城濮。此四仕者,皆有垢丑大诽天下,而为明主用之,皆建不世之功也。昔卞随、务光、申屠狄者,人主岂得其用哉!故明主不取其污,不听其非,而察其为可用否。故以存社稷者,虽有外诽者勿听;虽有高士之名,而无咫尺之功者不赏,是以群臣莫敢以虚愿望于上。”秦王政听罢姚贾之言,沉思半晌,觉得不无道理,便放弃了罢免姚贾的想法。

    自此之后,姚贾、李斯与韩非结怨甚深。韩非知自己已经得罪姚贾、李斯,在秦国已经无法立足,便入宫拜见秦王政,请求回归韩国。

    欲知秦王政能否放韩非回归韩国,且听下回分解。
高速文字首发 本站域名 www.xuanyge.info 手机同步阅读请访问 wap.xuanyge.info