默认冷灰
24号文字
方正启体

秦史通俗演义 正文 第63回攻城掠地迁都咸阳再颁法令二次变法

作者:老边 分类:历史 更新时间:2017-06-19 15:10:34直达底部

 

高速文字首发 本站域名 www.xuanyge.info 手机同步阅读请访问 wap.xuanyge.info


随机推荐:监控大唐 假太监:我靠旷世奇功护国 全家偷听我心声杀疯了,我负责吃奶 剧透红楼,黛玉心态崩了 百年争战 全家炮灰读我心,沉迷在线崩剧情 外科医生的谍战生涯 混在后宫的前朝余孽 

    第六十三回攻城掠地迁都咸阳

    再颁法令二次变法

    话说太师公子虔、太傅公孙贾二人闻听自己要代世子受罚,大惊失色,急忙上前向秦孝公叩拜求饶。秦孝公无可奈何地说:“二位爱卿,在新法面前寡人亦无力相助也。”公孙鞅便命兵士上前将二人捆绑起来说:“施教之过,按刑律当劓鼻、黥面也。”群臣见此,皆不敢再言。公孙鞅命兵士将二人拉出大殿行刑,然后,各自送回家中。二人受此大辱,对公孙鞅是恨之入骨,从此在家闭门不出。

    世子赢驷在宫中,闻听太师、太傅代自己受刑罚,被劓鼻、黥面,大惊失色,对公孙鞅更是恨得咬牙切齿,心中暗想:“若父君百年之后,吾即君位,必将此贼碎尸万段也。”但是,这件事,也使世子赢驷得到了教训,知新法之威严,任何人不得触犯。自此以后,世子赢驷凡事小心,再也不敢触犯新法。

    “刑世子师”之事,比杀七百人于渭水、徙千人于边城,引起的震动更大,很快在秦国传开。人们皆暗中说:“世子犯法,还不免加刑于太师、太傅,更何况一般人哉!”因此,更是无人敢轻易触犯新法,新法很快得到推行,使秦国国力大增,日渐强盛,开始与中原诸国争雄。

    秦孝公七年(前355年)初,秦孝公召公孙鞅入宫商议东进伐魏之事。秦孝公对公孙鞅说:“今秦国大治,国力强盛,皆依爱卿之力也。近日寡人思之,中原诸国争雄,秦不可坐视也。寡人以为,若东进,必先伐魏,不知爱卿以为如何?”公孙鞅闻听劝阻说:“臣以为,不可!用兵之道,无必胜之把握,不可轻用也。以臣观之,当今中原诸国,唯魏最强也。文有白圭为相,武有庞涓为将,攻城略地,威震中原。秦兵虽强,但久不征战,难敌魏久战之师也。纵观中原诸国,鲁、宋、卫、韩朝于魏,而赵先与齐、宋会盟于平陆(今山东汶上县北),又与燕会盟于阿邑(今河北保定市东)。故魏、赵已形成对恃之势,不久必会战之,到那时方有可乘之机矣。”秦孝公闻听甚觉有理,便问:“若以爱卿之意当如何?”公孙鞅回答说:“臣以为,魏、赵相恃,魏强于赵,当先和魏,使其疏于防之。待战事兴起,方可伐魏也。”秦孝公闻听点头赞许说:“爱卿所言甚是有理也,寡人唯依爱卿之意而行之。”于是,秦孝公遣使赴魏,向魏惠侯表示和好之意,并约期会盟。

    魏惠侯闻知秦使到来,意欲和好会盟,心中欢喜。如今魏、赵对恃,所虑者唯有东齐、西秦也。魏惠侯为了缓和与齐国的关系,不久前,亲自赴齐会见齐威公,使两国和好,并与齐威公一同狩猎,算是卸下了东齐这个包袱,而对于西秦还不知该如何应付。当今秦使到来表示和好,正好符合自己的心意,便立即应允下来。当年春,秦孝公与魏惠侯在杜平(今陕西澄城县一带)会盟。

    魏惠侯杜平会盟回国之后,对秦国的强盛仍不放心,便命将军龙贾修筑阳池长城(从今河南原阳县以西,向东经原阳县,折向西南,至今新密市东北),以防秦兵,而秦孝公的心情却很好。这是因为,自从秦穆公之后,秦国被中原诸国视为戎狄,很少与之会盟,而此次杜平会盟,使秦国真正成为战国七强之一,有了进入中原争霸的资格。

    事情的发展果然不出公孙鞅所料,秦孝公七年(前355年),宋桓侯奢侈无道,被司城子罕(即剔成肝,戴氏)杀之,而自立,是为剔成君,并弃魏而朝于赵。于是,魏惠侯命庞涓为大将军兴兵伐宋,攻取黄池(今安徽当涂县东南)。剔成君无奈,只好又弃赵朝于魏。

    就在魏伐宋时,秦孝公八年(前354年),赵成侯怒卫朝于魏,兴兵攻卫,力图迫使卫成侯弃魏朝赵。卫成侯闻报,赵军来伐,大惊失色,立即遣使赴魏求救。魏文侯闻报,又命庞涓所率伐宋大军回师援救卫国。庞涓并没有直接救卫,而是率魏军围攻赵都邯郸,以救卫。

    公孙鞅得知中原战事又起,心中欢喜,是兴兵伐魏的极好时机,便入宫拜见秦孝公,奏请兴兵伐魏,夺取河西之地。公孙鞅说:“今魏、赵、卫、宋战乱又起,魏师全力攻赵,围于赵都邯郸,国内兵力空虚,乃伐魏之良机也,必胜之。”秦孝公闻听哈哈大笑说:“爱卿果然神算也。寡人早有兴兵伐魏之意,只是不知何时当伐之。”便立即升大殿,召集群臣商议兴兵伐魏之事。然后,命公孙鞅为大将军,公子少官为副将,率将士五万,战车五千乘,兴师伐魏。秦孝公又命公子壮为将兴师伐韩。

    两路大军先后从栎阳出发。公孙鞅与公子少官率领秦军渡过洛水,突破魏修筑的长城,与魏军大战于元里(今陕西澄城县南),斩首魏军七千余,魏军败退到河西重镇少梁。公孙鞅与公子少官又攻至少梁,遂破之。魏惠侯当得知少梁危机之时,大惊失色,急欲救援,可是,魏军主力在庞涓的指挥下,正在全力围攻赵都邯郸,无力回军援救,便遣使赴韩,欲请韩国出兵相助,可是,韩昭侯却回复说,韩国也受到秦国的进攻,自顾不暇,无力援救。魏惠侯无奈,眼见少梁城破,只好以顷国之兵戍守黄河天险,以阻秦军。

    公孙鞅攻取少梁之后,率军亲赴黄河岸边视察,见魏军有备,又有黄河之险,不可孤军深入,便与公子少官率得胜之师凯旋而归。

    此次战事,对秦国来说意义重大,特别是夺取少梁,使秦国跨过洛水,进入河西之地,为下一步全面夺回河西之地奠定了基础,同时,也鼓舞了秦军的士气。

    秦孝公闻知公孙鞅凯旋归来,亲自迎于栎阳郊外,大摆酒宴款待、赏赐出征将士。可是,就在为公孙鞅与公子少官庆功之时,也有坏消息传来。原来公子壮率军伐韩,与韩军战于焦城(今河南尉氏县西北),久攻不克,秦军损失甚重,不得已撤兵而回。

    魏惠侯闻报秦军夺取少梁之后,未能渡黄河而自退,总算松了一口气。围攻赵都邯郸的庞涓闻知秦军退去,心中稍安,全力围攻邯郸。秦孝公九年(前353年),此时的赵成侯,在邯郸抵抗魏军已近一年,国力耗尽,力不能支,便遣使赴齐国向齐威公求救。齐威公正欲向外扩张,于是,命田忌为大将军,孙膑为军师,率兵八万救赵。孙膑向田忌献“围魏救赵”之计,命一支弱旅进攻魏国的重镇平陵(今河南长垣县西南),以麻痹庞涓,同时,使赵成侯得知齐军已出兵相救,以坚定抵抗魏军的信心。田忌与孙膑则暗中派遣轻车锐卒直扑魏都大梁。

    庞涓对齐军围攻平陵毫不介意,仍是全力进攻邯郸。赵成侯已经是力不能支,只好率群臣、将士逃离邯郸。庞涓攻下邯郸之后,魏军也是损失惨重,需要修整。可是,此时接到魏惠侯的告急书简,齐军已经攻至国都大梁,命其速速回兵救援。庞涓闻知不敢怠慢,立即回师援救大梁。孙膑料定庞涓回师必然经过桂陵,便将主力埋伏在桂陵。当魏军进入桂陵后,遭到了齐军的截击,魏军大败,庞涓被俘。后来,孙膑念与庞涓同窗之情,将其放归魏国。而此时的楚国也接到了赵成侯的求援书简,楚宣王命大司马景舍为大将军率师救赵,夺取了魏国睢水一带领地(今河南商丘以南一带)。

    秦孝公十年(前352年),秦孝公见公孙鞅屡立战功,便命其为大良造(即大上造),执掌秦国的军事。公孙鞅见秦孝公如此信任自己非常感激,便向秦孝公献策说:“臣纵观天下之势,魏、韩与齐、卫、宋大战于襄陵(今河南睢县一带),魏无暇西顾,此乃尽取河西之地有利时机也。臣愿再次率军伐魏,进取河东,以壮秦国之威焉。望主公应允之。”秦孝公听罢心中欢喜,也觉得是个极好时机,便命公孙鞅为大将军,公子壮为副将,率军五万,战车五千乘伐魏。公孙鞅与公子壮点齐兵马,率军渡过黄河,直杀向魏国故都安邑。

    此时的魏国安邑的守将朱仓,闻报秦国大军突然杀来,是惊恐万分,唯恐重蹈少梁之覆辙,便急忙命兵士前往大梁求救。魏惠侯接到朱仓的告急书简,亦是心急如焚,可是,魏军主力正在庞涓的率领下与齐、卫、宋三国兵马大战于襄陵,哪里调得回来呀。再者,若是魏军不能打败齐、卫、宋联军,魏将受到东西两面夹击,有亡国之危矣。因此,魏惠侯根本不敢将庞涓调回援救安邑,便召集群臣商议对策。这时大夫龙贾见魏惠侯如此焦急,便上前说:“主公勿急也。臣愿率一旅之师以解安邑之危矣。”魏惠侯闻听转忧为喜,便命龙贾率军二万前往援救安邑。

    公孙鞅与公子壮率领秦军长驱直入,很快将安邑团团围住。公孙鞅深知,魏乃强国,唯有速战速决,唯恐援军到来,内外夹击,难以取胜,便与公子壮指挥秦军日夜攻城。安邑乃昔日魏国都城,城高墙厚,易守难攻。只是守将朱仓乃一酒囊饭袋,平时不知爱兵,又惧秦军之强,心里已经乱了方寸,至使将士皆无斗志。朱仓本希望援军速速到来,可是,龙贾所帅兵马,还得先从各处调集,筹备粮草,岂能说到就到。朱仓在安邑抵抗了二十几日,损失惨重,已是力不能支,便乘夜深之时,率领一部亲兵,打开南门冲出包围,逃出了安邑城。公孙鞅、公子壮率领秦军很快攻占了安邑。

    朱仓率败兵逃出安邑,便朝大梁方向退去,半路上正好遇到龙贾所率领的援军。朱仓迎向前去,便将秦军如何勇猛善战,公孙鞅如何用兵如神,安邑如何失守,自己如何突围之事述说一番。龙贾闻听,心中亦有些恐惧,不敢轻易进兵,便与朱仓商议说:“若以将军之意当如何?安邑可否夺回耶?”朱仓回答说:“末将以为,以吾等所帅二万余众将士欲收复安邑,如以卵击石也。莫如速速回禀主公,待庞涓将军击败齐、卫、宋,再来收复安邑不迟也。”龙贾闻听思虑再三,不敢轻进,唯有依从朱仓之言,撤军而回。

    魏惠侯闻知,公孙鞅已攻取安邑,龙贾不敢轻进,与朱仓率军而回,心中非常郁闷,对公孙鞅恨之已极。这时才想起已故相国公叔痤当年之言:“对公孙鞅或用之,或杀之。用则魏兴,若不用,当杀之,以免遗患于魏也。”如今,果然不出公叔痤所料,遗患于魏也。魏惠侯此时是悔之晚矣。

    再说庞涓指挥魏、韩联军正在与齐、卫、宋三国联军大战于襄陵,当得知安邑危机之时,魏惠侯为使庞涓安心于襄陵之战,并没有惊动他,使庞涓非常受感动。如今安邑失守,使庞涓已没有退路,唯有战胜齐、卫、宋联军,才对得起魏惠侯的知遇之恩。因此,庞涓全力指挥魏、韩联军,与齐、卫、宋联军大战,以报桂陵兵败之辱。而此时,齐国军师孙膑因患重病不在军中,再者魏国当时毕竟是最强之国,虽有桂陵之败,但并没有伤及元气。因此两军相持近一年之久,最后,将齐、卫、宋联军杀得大败。齐威公得知齐军大败,大惊失色,唯恐招致亡国之祸,无奈,遣使赴楚国,请求楚宣王出面调停,表示愿意向魏求和。楚宣王便命大司马景舍出使魏国调解。魏惠侯为戒备秦国,亦不敢与齐、卫、宋等国久战与中原,便将这个人情送给楚宣王,应允言和。一时之间,魏国是威震中原,各个诸侯国皆惧魏国之强,臣服于魏,唯有秦国不惧之。

    秦孝公十一年(前351年),魏惠侯为了加强边远地区的防御,在固阳(今内蒙古自治区固阳县)建城。秦孝公闻知心中不乐,便命公孙鞅为大将军,率师攻取固阳城。固阳城守将闻知秦军来袭,知距国都大梁遥远,求助不及,又畏惧秦军之强,只好纳城而降。

    魏惠侯闻知固阳不战而降秦,心中大怒,可是若兴兵对付秦国,唯有先安抚中原诸国,以免两面作战。而首先需要解决的是与赵国的关系,于是,决定将夺取的赵国都城邯郸还给了赵成侯,并在漳水之上与赵成侯会盟,缓和了两国的关系。

    公孙鞅闻知魏将邯郸还给赵,魏惠侯又与赵成侯在漳水之上会盟和好,心中惊惧,暗想:“魏和于诸国,必定是为了西侵入秦做准备。而今秦国虽强,却不足以抵魏也,唯有和于魏方为上策矣。”想到这里,便入宫拜见秦孝公。秦孝公见公孙鞅到来与往日大不同,面带忧郁之色,不知出了何事,还没等公孙鞅开口便问:“爱卿面色如此忧郁何故?”公孙鞅叩拜之后才说:“主公可知魏与齐、赵会盟言和乎?”秦孝公点头说:“寡人知也。”公孙鞅接着又说:“主公即知之,可知秦危乎?”秦孝公不解其意地说:“爱卿何出此言耶?”公孙鞅略停片刻,解释说:“秦屡胜魏何也?臣以为,非魏不强也,而因魏忙于中原大战,无暇西顾矣。如今魏与中原诸国会盟言和,解东顾之忧,必全力西伐于秦,秦必危哉!”秦孝公因秦军屡胜魏军,对公孙鞅之言毫不介意地说:“爱卿所言过虑也,以秦之强,魏岂敢轻易伐秦乎?若肯来伐,寡人正欲与之一战,已决胜负矣。”公孙鞅见秦孝公如此自负,便再三劝解,时机尚不成熟,不可与魏力战。可是,秦孝公终不肯听,只好退下,待机再言。

    事情果然不出公孙鞅所料,魏惠侯经过了充分的准备,于秦孝公十二年(前350年)命庞涓为大将军率魏军,并邀赵、齐、韩、卫、宋等国共同出兵伐秦,围攻秦之定阳(今陕西省延安市东南)。

    秦孝公闻知惊惧,连忙召集公孙鞅等群臣商议对策。群臣一时之间议论纷纷,言战者多,言和者少,秦孝公也不知该如何是好。公孙鞅却主张言和说:“臣以为,当今之势,魏强而秦弱。秦以倾国之兵亦不足以抵魏也。况且,魏又有赵、齐、韩、卫、宋等国之兵相助哉。因而,与魏言和方为上策矣。若与魏战,唯有待中原战事再起,方有可乘之机焉。”秦孝公闻听却摇头说:“爱卿所言虽有道理,但若以如此空言和之,魏惠侯岂会轻信,而退兵乎?”公孙鞅回答说:“主公所言甚是也。臣以为,若取信于魏惠侯,就不能以空言置之,当以所得魏地归之。魏不用刀兵而得失地,一、表明秦言和之诚意;二、使魏惠侯达到得地之欲望;三、可满足魏惠侯称霸之虚荣。如此魏惠侯岂能不乐乎?”秦孝公听罢低头沉思不语,半晌才说:“如此之广地,皆是将士百战而得之,若不战而归之,寡人实是不舍也。”公孙鞅深知秦孝公之心意,便解释说:“主公勿忧也。文武之道一张一弛。今将魏之安邑、固阳等不战而归之,皆魏之故地,无损于秦也。若战之,以倾国之兵而胜之,国力大损,再无东进之力;若败之,亦损兵折将,国危矣;若和之,可避魏之锋芒,可寻机攻伐,得更广之地矣。望主公三思之。”秦孝公听罢,觉得公孙鞅之言甚是有理,只好应允。可是,秦孝公又怕与魏惠侯会盟即失地又丢面子,便说:“秦强国也,非魏之属国,若与魏会盟不可失秦国之威矣。”公孙鞅解释说:“主公所言甚是也。前次主公与魏惠侯会盟于魏地杜平,今可请魏惠侯赴秦地彤邑(今陕西华县西南)会盟。魏惠侯若能亲赴彤邑会盟,表明确有和秦之诚意,秦当将安邑、固阳等魏地归之,以示诚意也;魏惠侯若不能亲赴彤邑会盟,则表明魏无和秦之诚意,故安邑、固阳等地亦不归之。”

    秦孝公闻听甚觉所言有理,便依公孙鞅之意,遣使前往魏都大梁,面见魏惠侯表示,秦愿意归还安邑、固阳等地,与魏会盟言和。魏惠侯闻听心中欢喜,这样,魏不动刀兵而得失地;秦主动献地求和,可威震诸国,霸业成矣;魏虽强,但多年征战已力疲矣,亦当修整。因此,应允下来,并亲赴秦地彤邑与秦孝公会盟言和。秦亦将安邑、固阳等地归还魏国。自此,多年无战事,战国进入了短暂的和平发展时期。

    秦孝公与魏惠侯会盟之后,便利用这个短暂的和平发展时期,进一步行富国强兵之道,在秦国实行第二次较大规模的变法改革。公孙鞅首先考虑的是国都所处的地理位置,及周边的环境,能否适应秦国今后发展的需要。于是,其亲自前往秦国各地考察,最后选择了咸阳(今陕西咸阳市东北)为都城。咸阳北依高原,南邻渭水,处在秦岭之怀抱,即便利交通往来,又便于获取终南山之物产;若顺渭水而下,可直入黄河;在终南山与渭水之间乃直通函谷关之大道,即可以进攻,又可以退守。真可谓:“据天下之上游,制天下之命脉者也。”

    这一日,公孙鞅考察已毕,回到栎阳,入宫拜见秦孝公,言明秦国迁都咸阳之必要。秦孝公便召集群臣商议迁都咸阳之事。对于迁都咸阳一事,尽管遭到了一些大臣们的反对,但公孙鞅力排众议,言明迁都咸阳对今后秦国发展的重要意义,反对之臣是无言以对。最后,秦孝公决定迁都,命公孙鞅主持迁都之事。公孙鞅奉旨招募工匠夫役数万,开始重修咸阳城,筑冀阙于西、南、北三门之上,修建咸阳宫等宫殿楼阁等。

    经过一年多的大规模修建,一幢幢亭台楼阁,豪华的宫殿在咸阳城是拔地而起。待各项工程基本完工后,公孙鞅便回到栎阳奏明秦孝公。秦孝公闻听非常高兴,亲往咸阳视察。于是,在秦孝公十二年(前350年)末,择吉日迁都于咸阳。

    当秦都由栎阳迁至咸阳之后。公孙鞅便开始制定一系列新法令,实行第二步变法改革。首先,在秦国全面推行县制。将所有的各自独立的乡、邑、村落合并为县,统一管理,国内共划分为四十一县。县设县令一人,县丞一人;后来又增设县尉一人。县令是全县的最高官吏,县丞是县令的助手,县尉掌管全县的军事事务。这样,便于将全国的军政权力皆集中于朝廷,由此,秦国建立了中央集权的统一的封建政治体制,为封建经济的发展奠定了政治基础。

    不久,公孙鞅又颁布了土地改革的法令,宣布“田开阡陌封疆”废除了约束奴隶的“井田制“,实行承认土地私有的“辕田制”,并允许土地的买卖。同时,还扩大了中央政府所拥有的土地授田制度,增加了对土地的税收,进一步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。

    公孙鞅还颁布法令统一度量衡。传世的“商鞅方升”即当时的标准量,铜质、长方、有柄,容积为198.574立方厘米。又出土秦昭王时期的铜质禾石权,一石(129斤)重30750克,即每斤256.3克。公孙鞅所制定的亩制,《说文解字》说:“六尺为步,百步为亩。秦二百四十步为亩。”百步为亩者,为秦国旧制,二百四十步为亩,即公孙鞅所定。这对统一的赋税制度、俸禄制度和经济发展,起到了很大的作用。

    秦孝公十三年(前349年),秦国在各县设置轶史,记载各县所发生的重大事情。

    秦孝公十四年(前348年),公孙鞅又颁布“初为赋”的法令。对秦民除了征收“租禾税”外,还要按户、按丁征收军赋。还规定“凡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,倍其赋。”这样,就为确立一夫一妇为单位的农户家庭奠定了基础,更便于开垦荒地,扩大农业生产,促进了一家一户小农经济的发展。不久,公孙鞅又颁布法令,割除在秦国残留的戎狄风俗,禁止父子兄弟同居一室,实行中原人的风尚习俗。

    经过第二次的变法改革,确立了秦国社会的封建体制,巩固封建经济的基础,促进了经济发展,使秦国更加强盛。

    就在秦国深化变法改革之时,也正是魏国称霸、中原停战、各国都在休养生息之时。这一日,魏惠侯在宫中无事,忽然想起来多少年来,已经被人们遗忘的周显王来。虽然周王室在各国诸侯的眼里已经不算什么,但仍是名誉上的天下共主。自己虽称霸天下,却没得到周显王的认可,便欲效法昔日齐桓公、晋文公之故事,率领天下诸侯朝见周显王,以号令天下。想到这里,魏惠侯便召集相国白圭、大将军庞涓等群臣商议,并得到了群臣们的支持。于是,魏惠侯遣使前往各诸侯国,约期会盟,前往周都洛邑朝拜周显王。

    魏使来到秦国告知秦孝公会盟,朝拜周显王之事。秦孝公闻知心中不乐,知此举乃是魏惠侯在向各个诸侯显示自己霸主的权威。可是否前往会盟,随之朝周,又有些拿不定主意。若随其而朝,就是显示秦国之弱,承认魏的霸主地位;若不随其而朝,必触怒魏惠侯,借机帅诸侯伐秦,秦必危矣。

    若知秦孝公能否前往会盟,随魏惠侯朝周,且听下回分解。
高速文字首发 本站域名 www.xuanyge.info 手机同步阅读请访问 wap.xuanyge.info